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新闻摘要

新华社聚焦“河南好人”现象

让正能量传递得更持久深远

发布时间:2014-08-29 06:43:49


     据新华社电昆山“8·2”爆炸事故所带来的伤痛可能要很久才能平复,所幸,以河南人邹令冬为代表的工人用板车架起的生命之桥,令人们在灾难中感受到一抹善意和暖色。近年来,河南的好人群体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。

    赡养700多位孤寡老人的黄久生、累倒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士兵武文斌、从车轮下救出3岁女童的“最美奶奶”彭秀英……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道德模范评选中,迄今为止,河南籍共13人,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。而民间发起的“天天正能量”评选活动,至7月底累计奖励好人好事800件,其中河南46件,同样位居第一。

    为什么有如此多好人不断涌现,带给社会温暖和感动,而且绝大多数是最草根的普通人?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首先把它归于传统、淳朴的民风。他说:“河南深居内陆,过去发展相对落后,民风淳朴,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。”

    “从小我就养成一个习惯,碰到别人家有事不去帮忙,心里就过意不去。何况还是一条人命!”在温州打工期间跳河救人的河南小伙儿何铁领说。而更多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、正能量的传递者。出资建敬老院、赡养700余位老人的黄久生,幼年家境贫寒,父亲常年在外讨生活,他是吃百家饭、穿百家衣长大的。后来回馈社会,成为他盼望已久、自然而然的举动。

    “好人有好报,做好事不吃亏。”这样的社会导向也使好人的火种燎原。众人有目共睹,每当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现,河南当地媒体就不遗余力广为报道传扬,营造好人受尊重、有尊严的氛围。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农村中普遍存在的“好媳妇”评选,往往敲锣打鼓给当选者的娘家送喜报,这种荣誉感有着更为立竿见影的带动效果。

    近年来,河南提出建设“文明河南”,做文明人办文明事。不仅设立从村镇到省各级先进模范人物的评选,提升公民道德素质,同时非常注重对好人的弘扬和帮扶,营造祟尚先进、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。作家二月河认为,大量涌现的先进人物,既是对历史的传承,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是弘扬时代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。

责任编辑:陈金华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河南法制报http://newpaper.dahe.cn/jrab/html/2014-08/25/content_1134717.htm?div=-1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3201363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